2016年年末,我完成了博士学位答辩,之后便进入等待学历认证的阶段。这段空档期里,我去了越南、印尼和泰国旅行,回国过完年,就辗转来到了长春。
我先前到东北的次数不多,一次是去沈阳的研究所学习,另一次是来参加学校的面试。
在沈阳学习时,印象最深的是张老师和郑老师毫无保留的帮助 —— 东北人身上那股人情味,总让人心里暖暖的。还有个反差鲜明的记忆:当时已是三月,南方早已草长莺飞、春意渐浓,沈阳却还飘着雪花。我穿的鞋子偏单薄,天天在覆满冰雪的路上走,等回武汉时,鞋底都磨破了。
来长春面试那次,倒了一趟公交。记得那公交挺破旧的,那时候鸽子楼也没整修,满眼都是斑驳的旧痕。不过那时我已走过欧亚大陆的不少地方,从繁华都市到偏远乡村都见识过,所以并没觉得这里有多糟糕。
或许搞地质的人本就吃惯了苦,对各种环境也就更容易适应吧。
展开剩余68%考大学时,我压根不知道什么211、985。只因好友在华中科大,而我的分数离华科还有段距离,便在提前批随便填了华中科大的医学专业,本一A志愿则选了与华科仅隔一个门的地质大学。
找工作时,我也没太在意城市因素,只是觉得吉大是所好学校,我所学的专业在吉大更是享誉国际。
后来我才发现,很多人一听到东北,即便本身是北方人,也不愿来这儿工作。我倒没怎么考虑过地域问题,或许是因为我走过的路实在太多了 —— 算下来,累计旅行里程大概能绕地球十几圈。
如今在长春工作已八年多。可能因为一直在学校的缘故,感觉生活和读书时没太大差别:早上起来收拾屋子、洗漱、做饭,然后去上班,只要没特殊情况,每天都会去单位;下午回来常在学校附近买点菜和水果,吃点东西歇会儿,接着要么继续工作,要么看点有意思的东西。假期多半安排野外工作,有时也得去兴城完成教学任务,偶尔也会去度假。最初几年还保持着读书时的习惯,常出国度假,这几年则更愿意回山东或北海的家,不太爱往国外跑了。
从事地质工作,让我走过太多路,这或许是和其他专业老师最不一样的地方。所以这些年休假时,反倒不想跑太多路,那些所谓的旅游景点,大多想去的也都去过了。而有些心驰神往的旅行,比如去看非洲动物大迁徙、去南美洲,或是去南极,还得再攒攒资本才行。
日常工作内容也无非是做实验、写文章,只不过多了些负责项目、指导学生的事儿,其他方面和读书时真没太大差别。
眼看快四十岁了,却总觉得自己才毕业没多久,其实细算下来,也才工作八年。或许做老师的,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纪吧。
作为老师,收入其实比不少同学都低些,但我花销不大,也够花了。那些计划中的旅行,慢慢攒钱总会实现的。
这就是我,一个地质人的工作与生活。
发布于:河北省